小麥全蝕病分布為害: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毀滅性的典型的根部病害,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今已擴展到我國的西北、華北、華東等地。
小麥全蝕病癥狀:
只侵染根部和莖基部。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莖變為黑褐色,嚴重時病斑連在一起,使整個根系變黑死亡。分蘗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拔出麥苗,用水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都變成了黑褐色。在潮濕情況下,根莖變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腳”癥狀。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小麥全蝕病病原 Gucumanomyces armin稱禾頂囊売,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匍匐菌絲粗壯,栗褐色,有隔。分枝菌絲淡褐色,形成兩類附著枝:一類裂瓣狀,褐色,頂生于側枝上;另一類簡單,圓簡狀,淡褐色,頂生或間生。
小麥全蝕病發生規律:
小麥全蝕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潛伏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腐生或體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菌的病殘體和種子亦能傳病,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種子根、胚芽以及根頸下的節間侵入根組織內,也可通過胚芽稍和外胚葉進入寄主組織內。12~18℃的土溫有利于侵染。因受溫度影響,冬麥區有年前、年后兩個侵染高峰,冬小麥播種越早,侵染期越早,發病越重,全蝕以初侵染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麥、大麥等寄主作物連作,發病嚴重,一年兩熟地區小麥和玉米復種有利于病菌的傳遞和積累,土質輕松,堿性,有機質少,氮、磷缺乏的土壤發病均重。不利小麥生長和成熟的氣候條件,如冬春低溫和成熟期的干熱風,都可使小麥受害加重。小麥全蝕病有明顯的自然較退現象,一般表現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4個階段,達到病峰期后,繼續種植小麥和玉米,全病衰退,一般經1~2年即可控制為害。
小麥全蝕病防治方法:
小麥全蝕病的防治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充分利用生物、化學的防治手段達到保護無病區??刂瞥醢l病區,治理老病區的目的。藥劑防治以種子處理為主來預防。種子處理:可用12.5%硅菌胺懸浮劑200ml、2.5%略菌脂懸浮種衣劑+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00ml+200ml、3%苯醚甲環懸浮種在劑400-600m1、10%多微可混性粉劑300~400g、6%戊唑醇種子處理劑50ml,2.5%略菌懸浮劑100-200ml拌麥種100kg:或用25%丙環唑乳油種子重量的0.1%-0.2%、12.5%烯唯醇可濕性粉劑種子重量的0.2%拌種。在拌種的基礎上,在返青找節明進行藥劑灌根,可以用30%苯甲環唑·丙環唑孔2030g/畝、1:5%多抗需素可濕性粉劑80-160g/面+25%菌乳油45~54m1/畝、40%是油20-30m/面、2.59%路懸浮劑20~40m1/宙,對水80-100g,順麥壟淋澆于小麥基部。
轉載請注明:微農資網 » 小麥全蝕病怎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