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螟為害特點:
水稻三化螟屬于鱗翅目,螟蛾科,別名鉆心蟲。寄主為水稻,只為害水稻或野生稻,是單食性害蟲。幼蟲鉆入稻莖蛀食為害,在寄主分蘗時出現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嚴重的顆粒無收。近年三化螟的嚴重為害又呈上升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獲取更多農業資訊,植保技術,農資營銷故事請百度微農資。三化螟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蘗期幼蟲啃食心葉,心葉受害或失水縱卷,稍褪綠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蔥管,稱做假枯心,把卷縮的心葉抽出,可見斷面整齊,多可見到幼蟲,生長點遭破壞后,假枯心變黃死去成為枯心苗,這時其他葉片仍為青綠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無蟲糞,莖內有白色細粒蟲糞。別于大螟、二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
水稻三化螟生活習性:
河南年生2—3代,安徽、浙江、江蘇、云南3代,高溫年份可生4代,廣東5代,臺灣6—7代,南亞熱帶10一12代。以老熟幼蟲在稻茬內越冬。翌春氣溫高于16℃,越冬幼蟲陸續化蛹、羽化。成蟲白天潛伏在稻株下部,黃昏后飛出活動,有趨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尾,把卵產在生長旺盛的距葉尖6-10cm的稻葉葉面或葉背,分蘗盛期和孕穗末期產卵較多,拔節期、齊穗期、灌漿期較少。每雌產2—3個卵塊。初孵幼蟲稱作“蟻螟”,蟻螟在分蘗期爬至葉尖后吐絲下垂,隨風飄蕩到鄰近的稻株上,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莖下部咬孔鉆入葉鞘,從孵化到鉆入歷時30一50分鐘,后蛀食稻莖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或即將抽穗的稻田,蟻螟在包裹稻穗的葉鞘上咬孔或從葉鞘破口處侵入蛀害稻花,經4—5天,幼蟲達到2齡,稻穗已抽出,開始轉移到穗頸處咬孔向下蛀入,再經3—5天把莖節蛀穿或把稻穗咬斷,形成白穗。由同一卵塊上孵出的蟻螟為害附近的稻株,造成的枯心或白穗常成團出現,致田間出現“枯心團”或“白穗群”。微農資http://www.hiusstudiohelsinki.com,微農資微信號weinongziwang老熟幼蟲轉移到健株上在莖內或莖壁咬一羽化孔,僅留一層表皮,后化蛹。羽化后破膜鉆出。在熱帶可終年繁殖,但遇有旱季濕度不夠時,末齡幼蟲常蟄伏在稻根部,在溫帶不能終年繁殖,在低溫季節則以末齡幼蟲越冬。各蟲態一般歷期:卵7—16天,幼蟲23—35天,蛹7—23天。三化螟為害稻株一般一株內只有1頭幼蟲,轉株1—3次,幼蟲共5齡。生產上單、雙季稻混栽或中稻與一季稻混栽三化螟為害重。栽培上基肥充足,追肥及時,稻株生長健壯,抽穗迅速整齊的稻田受害輕,反之追肥過晚或偏施氮肥,稻易死亡不利其發生。但此間氣溫在24—29℃,相對濕度達90%以上利于該蟲孵化和侵入。天敵主要有寄生蜂、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嚙小蜂、蜘蛛、青蛙、白僵菌等。
轉載請注明:微農資網 » 水稻三化螟危害特點及形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