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蘗能否成穗與分蘗有無足夠的生長發育時間、形成的獨立根系及植株營養供給方向轉移有關。拔節前主莖和分蘗量較少,營養物質自給有余,輸向小蘗和新生蘗,分蘗生長有趕主莖和大蘗的趨勢。拔節以后幼穗進入小花分化,節間開始伸長,自身需養分量增加,營養中心轉向主莖和大蘗,加之田間群體增大,后發生的高節位小分蘗處于群的中下部,生長發育落后,僅有2~3片葉的小分蘗因光照不足和缺少自身的獨立根系,不能吸取土壤無機營養,終因營養缺乏而逐漸死亡,成為無效分蘗。拔節后健壯大蘗與主莖發育上差距小處于群體上層,受光條件好,并形成自身獨立根系,吸收合成營養物質多,一般均能繼續發育成穗。因此,分蘗成穗有以下特點。
一是低級、低位蘗的成穗率高于高級、高位蘗。
二是發生早的分蘗成穗率高。因為早生蘗生長時間相對較長,葉數多,有自己的獨立根系。但若在晚播或冬前低溫來得早、年前分蘗少或出現單根獨苗時,年后的晚生分蘗(亦是低位蘗)也有較高的成穗率。
三是分蘗葉片多者,成穗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其次生根發育良好,獨立生活能力較強。一般冬前具有4片以上葉的分蘗都可能成穗,少于4片葉的,群體小時成穗率高,群體大時成穗率低。
四是分蘗成穗率受播期早晚、群體大小、單株營養面積的影響較大。如同是低位蘗,適期播種的比晚播成穗率高;群體過大時,分蘗成穗率降低;蘗位相同,出現日期不同時,只要單株營養面積大,即使晚出現的分蘗其成穗率也高;蘗位不同時,只要單株營養面積大,雖然蘗位高、出現日期晚,其成穗率也高。因此,籠統地說低位蘗成穗率高、晚生蘗成穗率低都是不太全面的。
轉載請注明:微農資網 » 小麥分蘗成穗的特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