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全蝕病又名根腐病、黑腳。小麥感病后,分蘗減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減產20%~50%,嚴重的全部枯死。全蝕病擴展蔓延較快,麥田從零星發生到成片死亡,一般僅需3年左右。
癥狀特征: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典型根病。病菌只侵染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癥狀是根及莖基部受害所引起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響,田間癥狀顯現期不一。輕病地塊在小區灌求病株始零星成簇早枯白穗,遠看與綠色健株形成明顯對照:重病地塊在拔節后即出現若干矮化發病中心麥田生長高不平,中心病株矮、黃、稀,極易識別。各期癥狀主要特征如下。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節期?;咳~發黃,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狀。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莖變灰黑色,病重時次生根局都變黑。拔節后,莖基1~2節的葉鞘內側和病莖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絲層。抽穗灌漿期。病株變矮、褪色,生長參差不齊,葉色、穗色深淺不一,潮濕時出現基腐(基部一、二個莖節)性的“黑腳”,最后植株干枯,形成“白穗”。上述癥狀均為全蝕病的突出特點,也是區別于其他小麥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發生規律:
小麥全使病滿是一種土壤寄居菌。以菌絲遺留在土填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引種混有病殘體種子是無病區發病的主要原因。割麥收獲后病根茬上的體眠菌絲體成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麥區種子萌發不久,菌絲體就可侵害種根,并在變黑的種根內越冬。翌春小麥返青,菌絲體也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生長,向上擴展至分蘗節和莖基部,拔節后期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節,致使病株陸續死亡,田間出現早枯白穗。小麥灌漿期,病勢發展最快
發病條件:小麥全蝕病的發生與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條件等密切相關。連作病重,輪作病輕;小麥與夏玉米一年兩作多年連作,病害發生重;土壤肥力低,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缺磷地塊,病情加重;冬小麥早播發病重,晚播病輕;另外,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也是加重病害發生的原因之一。
防治措施:
根據小麥全蝕病的傳播規律和各地防病經驗,要控制病害,必須做到保護無病區,封鎖零星病區,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壓低病區病情。
1、植物檢疫
控制和避免從病區引種。如確需調出良種,要選無病地塊留種,單收單打,風選揚凈,嚴防種子間夾帶病殘體傳病。
2、農業防治
(1)、減少菌源。新病區零星發病地塊,要機割小麥,留茬16厘米以上,單收單打。病地麥粒不做種,麥糠不漚糞嚴防病菌擴散。病地停種兩年小麥等寄主作物,改種大豆、高梁、油菜、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
(2)、輪作倒茬。病地每2~3年定期停種一季小麥,改種蔬菜、油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也可種植玉米。輪作換茬要結合培肥地力,并嚴禁施入病糞,否則病情回升快。
3、藥劑防治:
(1)土壤處理。種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每畝2-3克加細土20~30千克,均勻施入播種溝中。
(2)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種,嚴重地塊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華丹)80毫升,對水100~150毫升,拌10~12.5千克麥種,曬干后即可播種。
(3)噴藥防治。小麥播種后20~30天,每畝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克對水60升,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蝕病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銹病。
轉載請注明:微農資網 » 小麥全蝕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