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葉枯病又叫稻褐條斑病、稻紫稈病、稻窄條斑病。
(一)、水稻稻褐條斑病識別與發生:
稻株地上部都可受害,一般先在下部葉片發病,逐漸向上蔓延。葉片發病,初現油漬狀圓斑,擴大后成紅褐色到褐色短線狀條斑,與葉脈平行;后變長紡錘形。病斑中央灰色,邊緣褐色;嚴重時,常數個病斑連成長條形斑。發生在中脈上或中脈附近的病斑,一般長數厘米,常引起葉片早枯。葉受害,大多發生在葉鞘與葉片連接處,葉舌附近特容易感病,初期癥狀與葉片上相似,但細的條斑很快連合,形成大塊紫色病斑,甚至整個葉全部變紫褐色,當葉鞘大多變紫時,葉片早枯面成紫稈。穗頸及小枝梗上的病斑,初現紅褐色短線狀,多數連接在一起,后變灰褐色枯死,甚至折斷,造成白穗。常易與穗頸瘟相混淆,但本病病斑較長,且偏紫色,兩端隱約可見細長條斑。谷粒發病一般較輕,穎売上的病斑細短線狀,褐色,護穎和小枝梗受害也變褐色,但均不顯著。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4~5月間病菌隨風飛散,侵害秧苗,以后在被害稻株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
(二)、水稻稻褐條斑病發病條件:
病菌在6~33℃間都可發育,25~28℃最適。該病主要在抽穗期發病較重。此病發生的輕重,與施肥的關系較大。植株在缺肥、生長不良的情況下,特別是磷、鉀肥不足時,容易感病。長期深灌發病重,陰雨高溫氣候有利褐條斑病發生。單季晚稻一般受害較重。
(三)、水稻稻褐條斑病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1)、培育抗病品種。
(2)、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特別要適當多施磷、鉀肥,使稻苗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3)、帶病稻草不要堆放在稻田附近,應盡早用掉或漚肥,以免傳播病害。
2、藥劑防治:有發病趨勢的田塊,在水稻孕穗到灌漿期間,每666.7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5克,對水45千克噴霧。般發病輕的情況下,可與稻瘟病兼治。
轉載請注明:微農資網 » 水稻葉枯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