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病毒病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四川,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山東和河南等省。
除零星發病田外,一般病田減產10%-30%,嚴重的達70%-80%,所以種植戶千萬不要忽視!
這不最近群里就有貓友反映:當地小麥病毒病已經成片發生。
信陽市植保部門也發布相關通知,提醒大家警惕病毒病等病蟲害。
小麥病毒病一般是由土傳(土壤、植株的病殘體等)、昆蟲(一般為葉蟬和蚜蟲:二叉蚜、長管蚜、縊管蚜等)傳播引發的病害。
一般在年后麥苗返青階段開始發病,氣溫5~15攝氏度最適宜小麥病毒病毒發展,麥播后的土壤溫度及年后小麥返青期的氣溫是影響病毒病發生的關鍵因素。
小麥病毒病是指由病毒侵染而造成一類病害的總稱,小麥病毒病主要有小麥黃矮病、小麥叢矮病和小麥土傳花葉病這3種。下面小羽來具體介紹每種病毒病的危害癥狀和防治方法。
1、小麥黃矮病
小麥從種子出土后的整個生長季節都能感病。
苗期感?。喝~片變黃,病株嚴重矮化,高度不足植株的1/2,嚴重的話不足植株的1/3,甚至更矮。
典型癥狀為:上部幼嫩葉片發黃從葉尖開始,逐漸向下延伸擴展,致使葉片中上部發黃,發黃部分可占全葉的三分之一。
發黃葉片色澤鮮艷,呈亮黃色,黃色條紋呈現在葉脈間,所以也叫黃葉病。
防治藥劑:重點防治發病中心麥田及蚜蟲早發麥田,可噴施40%氧樂果。
2、小麥叢矮病
一般是因灰飛虱吸食植株汁液后攜帶小麥叢矮病病毒,經循回期后進行傳播的病毒病。
病毒為害小麥植株后,有黃綠相間條紋呈現在病株上部葉片,且植株矮縮,分蘗增多,呈叢矮狀。
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田間、地頭和溝渠的雜草,滅除灰飛虱棲息場所。
二是化學噴霧防治:在小麥返青初期選擇晴朗無風天氣,對靠近溝渠、道邊、閑地的麥田進行全田噴藥,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等藥液混合噴霧防治。
3、小麥土傳花葉病
小麥土傳花葉病是小麥黃花葉病毒侵染危害引起的病毒病害。
小麥感病后葉面有突起點且葉片扭曲,突起和葉片扭曲的部位隨著病情發展進而黃化,相繼形成黃葉。
感病植株的莖稈有明顯軟化且中空現象,后期見風極易倒伏,嚴重影響產量。小麥土傳花葉病一般易發生在多雨潮濕、地勢低洼、重茬連作、沙土地等地塊,灌溉或自然降雨流水地的下方發病嚴重。
防治藥劑:
對發病地塊,可用病毒抑制劑,加葉面調節劑加微肥進行混合噴霧,以促進病苗弱苗轉壯升級,增強小麥植株的抗性。
好了,趕快提醒身邊種植戶:下地看看及時防治小麥病毒病,不要忽視不重視,小心造成減產!
轉載請注明:微農資網 » 小麥病毒病的癥狀用什么藥防治